雙同

日期及時間

2022年4月21日 - 6月12日 星期二至日|11am–7pm
(2022年5月2及9日照常開放)

地點

賽馬會藝方 (一樓及三樓展廳)

費用

免費

簡介

參展藝術家Candice Breitz、Omer Fast、高倩彤、鄺鎮禧、黎卓華、梁御東、李爽、Dane Mitchell、彭可、Paul Pfeiffer、Hito Steyerl、田村友一郎、黃頌恩、鄭源

策展人:Tobias Berger、秦文娟及何思衍

展 覽 以 把 玩 雙 重 的 形 式 探 索「似 曾 相 識」的 概 念,於 看 似 表 面 的 細 微 差 異 之 中,發 掘 更 多 意 料 之 外 的 隱 藏 涵 義。有 些 作 品 的 系 列 形 式 或 主 題 上 以 雙 重 面 目 出 現,但 兩 者 有 著 微 妙 的 偏 差 和 變 化;另 一 些 參 展 藝 術 家 的 作 品 則 指 向 記 憶 以 及 日 常 生 活 中 真 實、感 知 和 虛 構 之 間 的 模 糊 界 線。由Tobias Berger、秦文娟及何思衍策劃的「雙同」以獨特的時空體驗, 促使人們反思感官覺知,思考當代世界如何製造現實。


策展人的話

「雙同」在形式、空間及主題上,把玩「重複」及其多種變奏,令觀眾迷失方向,感到現實正被挖空。展覽鋪陳了多個看似差別不大或刻意而為的重複場景,但藝術家以有趣好玩的手法,探討有關感知,尤其是視野和視覺疑難等問題。「雙同」令似曾相識的事物顯得如幻如真,並利用這種感性來探索那難以掌握的記憶,以及當代人如何建構其想像及現實生活,希望能找到有別於主流模式的各種潛在可能。

展覽圍繞似曾相識、雙生和雙重視覺等概念,有意不去處理「原本」和「複製」的關係,反而去製造一種感覺及感性,讓觀眾將「同一情景看兩次」。策展團隊故意通過結構和空間的重複安排,令美術館一樓和三樓都有相同佈置,讓藝術家的(大部分)作品都在兩層樓的同一位置出現。重複對倒,作品不僅「似曾」相識,而是「確曾」相遇。

「雙同」有部分作品在形式上重複,由此延伸開去,在細微的縫隙揭示了彼此同中有異:黎卓華和黃頌恩的展品橫跨美術館兩層,梁御東和李爽的新作則將統一的元素盡情加以變化。有些藝術家,如Candice Breitz、彭可和田村友一郎,作品各成系列,散落在兩層展廳之中。其他人如Omer Fast和鄭源,則圍繞一個特定主題展示不同作品。而高倩彤、鄺鎮禧、Dane Mitchell、Paul Pfeiffer和Hito Steyerl,就互相以作品映對重複,從不同的出發點和角度去達成相似的目標。

這類展覽其實已有先例,除了2000年在紐約舉辦的同名展覽外,我們必須回溯唐茂宏、徐震、楊振中2002年在上海策劃的展覽「你好你好:范明珍和范明珠」。那次展覽左右兩邊如同對鏡成雙:作品成雙成對,只是略有不同,有時如鏡像倒映,而展館的兩個入口各有一對雙胞胎的畫面迎接觀眾。不過,這次大館的「雙同」對雙重的標準比較寬鬆,限制較少,不要求無瑕的雙重,反而樂見參差的重複。展覽的方法論一方面受到視差現象的啟發——視差是由於觀察者角度有變,使物體看起來像出現移位,這種效果曾在歷史上加深了人類對恆星和宇宙等現象的理解;另一方面又得益於視差令人一眼看到的表面呈現深度。策展作品對雙重現象巧思妙喻,指出現實中的縫隙和裂紋可能蘊含更深層的真相或其他境界,同時也深知此舉或會把人捲入充滿模擬和陰謀的扭曲鏡象世界,這世界的謊言令人覺得「真實」,而「真實」反讓人難以承受。「雙同」為大家帶來獨特的時空體驗,希望能激發創意,令人好好反思如何提高感官的覺察力,以及如何構建當代的現實;對於結構和偶然、先天與後天、説與不說之間的關係,還望能提出嶄新觀點。


展覽網上導賞

 

*影片拍攝進行期間並無公眾進入拍攝範圍.


展覽VR 360度虛擬展廳


展覽圖集



彭可
《飄窗(求同存異)》,2022年
玻璃片、錫、木頭、布料、收藏級噴墨打印相紙


李爽
《月亮》,2022 年
不銹鋼

黃頌恩
《金色窗簾》,2015 年
金色膠帶
高倩彤
《為了更廣闊的視野》,2017 年
廣角鏡、不銹鋼支架
尺寸不定
鳴謝藝術家及馬凌畫廊
梁御東
《喜出望外》,2022 年
塑膠椅、棘輪綁帶、金屬索帶
尺寸不定
鄺鎮禧
《泛濫》,2019 年
水、不銹鋼水位尺、不銹鋼支架
18 × 688 cm
《顛簸的光》,2015 年
5 部 CRT 雕刻顯像管電視、電視直播頻道、無聲
尺寸可變
Omer Fast
《KARLA》 ,2020 年
3D 全像投影及高清錄像
34 分鐘 45 秒
Dane Mitchell
《事後》(棕櫚),2019-2022 年
棕櫚樹狀的手機訊號發射站、鋼、塑膠彩、塑膠、天線、
固態驅動器、音頻播放器、喇叭擴音器、電纜
650 × 150 × 150 cm

 Hito Steyerl
《如何不被看見⸺一段該死的說教視頻文件》,2013

彩色有聲錄像
15 分鐘 52 秒


李爽
《月乳》系列,2021-22 年

梁御東
《無盡無窮喜樂(感恩)》,2022 年
燃燒成的塑膠椅
尺寸不定

Omer Fast
《5000 英尺是最好的》,2011 年
彩色有聲數碼錄像
32 分鐘

黎卓華
《讓晚風送走昨日的夢》,2017 年
繪畫、裝置、錄像、數碼打印、燈光

《Flowing》,2017 年
兩幅布面油畫
41 × 30.5 × 2.5 cm
51 × 40.5 × 2.5 cm
潘楚穎收藏,鳴謝藝術家及馬凌畫廊

田村友一郎
化學結構 / C 的故事《第三話:剖解》,2020 年
錄像裝置
鄭源
《和平里通行》,2022 年
彩色有聲錄像
28 分鐘 16 秒

攝影:關尚智


大館對談



最新一期「大館對談」的兩位講者,是藝術家Omer Fast和哲學家楊俊賢。Omer Fast 是他那一代備受尊敬的視覺及錄像藝術家,也是大館當代美術館「雙同」展覽其中一位參展者。楊俊賢則是「好青年荼毒室」創辦人之一,竭力使哲學貼近現實。對談將圍繞Fast的兩部作品展開:2011年的著作《5000英尺是最好的》,以及2020年的近作《Karla》,討論範圍涉及當代戰爭、影像和敘事的關係,以及知識在後真相的數碼時代所具有的本質。